Label Cloud

Friday, April 11, 2008

从现实社会论文学的功利主义

  文学的正确走向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所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最后都要背上欺世盗名的罪名?艺术的作用在哪里?是让人们麻木地生活在幻想中,还是仅仅在贫穷中燃烧奋进的意识,回到现实中却发现除了一切照旧毫无出路?或者文学的功利主义和价值观完全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以一种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广度去发现,这个世界,虽然属于平凡的人,但是想做到根本的改变,还是要将监督的眼光放到key position.
  我不喜欢所谓的让平凡人力争上游的故事。力争上游的故事不现实,写得人也太多了。力争上游的现在成了一种道德体系,而不能作为写作手法。否则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功利主义宣传。现在西方文学,就是在找传统道德标准和现实善恶标准的差距,逐渐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精髓靠近:在逻辑上局部的对与对的两个方面,描述他们之间的抗争。建议大家看一看本阿佛莱克导演的baby gone baby。传统道德、文明社会的法律以及情感之间的冲撞。虽然,力争上游 能鼓励一些在可怜角落生存的人们。比简单的力争上游更能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当力争上游成为口号和模式,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它就该被文化创造者们反思和摒弃。

  当然,力争上游也有好故事,冷饭不是不能炒出新意。比如威尔史密斯的《追击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但是,“力争上游”对底层人民的推动力已经很小了。因为社会的现实情况,远远比影片中所表现得残酷。我和一个日本朋友讨论过《追击幸福》,追击幸福的前面拍摄得都很好,但是结尾,只是说明了Will的运气比其他竞聘者的好。但是,现实社会上,几乎99%的人与运气无缘。所以产生了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甚至是现实社会中的不协调,这种硬伤不属于文学,而是属于整个社会。
  所以,文学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召唤处于底层的人民,让他们觉醒,让他们奋斗。而是在于,让管理层知道,管理的方法是错的,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这个社会的“恶”的根源。只有治本,才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平民阶层产生有利的效果。光让平头百姓去奋斗,是不能从实质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的。好像,你得了感冒,非要让你去化疗一样。
  文学,缺乏社会功利性,文学就没有意义;但是,文学功利性放错了地方,文学同样没有意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