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Cloud

Friday, April 25, 2008

在温州的日子

  到温州吃了一个星期的海鲜,已经快不行了。亚通的老板还一直在请我们吃孕妇坐月子的菜,吃到最后,天天流鼻血。郁闷至极。

  都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其实,温州绝不比广东钱少,怕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亚通陈总的介绍下,总算对温州有一点初步的印象。简而言之,就是有钱。陈总的爱人在本地当高中英语老师,年薪60万人民币。既然“委身于”陈总,可想而知,陈总要赚多少钱。他私家车都有三辆,还要买,要买保时捷。听他买车的口气,就像咱这小地方的人买辆自行车一样。
  对于温州大部分的了解,都是听陈总和潘大哥介绍的。由于吃菜都是吃的坐月子的菜,所以谈论的话题也从结婚说起。温州人结婚的时候,男方要在温州市区买房,市区随便哪一块地方的房价都是在万元以上,结婚用房不能小了,都在上百平方。女方则要买家具、日用品,把整幢房子填满。而且在定情的时候,女方还要出一辆宝马、奥迪级别的轿车给男方做定情物。
  当然,温州这么富有,也不是凭空而来。这里到现在,都是每周单休日,而且工作起来都非常辛苦、紧张。这里人民的高额收入和回报,都是因为付出了更多的辛勤和汗水。按照陈总的说法,温州老百姓很善良,温州机场,是老百姓集资建立起来的;有线电视,是电视台挨家挨户收费,建立起来的——彩色电视机收费15块,黑白电视机收费10块。建体育馆,体育馆的贵宾座都卖给了温州城里的大老板,除了几个风吹日晒的座位,每到运动盛会,政府都要给这些“募捐者”送票。温州最早的时候,也是个一穷二白的城市。只是,老百姓在贫穷的时候,从来没有到政府门前静坐。温州人都很现实,觉得与其在政府门前静坐,不如自己多出把力气,多挣点钱。在那个在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积累后,温州渐渐地富有起来。温州城也从简单的伪劣衣服集散地,变成了大商会。
  走在温州街头,到处都是卖衣服的(所以那老板在温州发财,想到了一个做高科技产业的路子,就是为了不和日益饱和的衣服、皮具撞车。他很聪明。)衣服、皮鞋是温州的支柱产业。现在不但本地品牌很多,在北方根本见不到的国外大品牌也数不胜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