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Cloud

Thursday, December 28, 2006

The Tin Drum - 铁皮鼓


  格拉斯1928年出生于在但泽市(即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1959年因描写二战期间人们生存状态的小说《铁皮鼓》而闻名世界。1999年,他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对格拉斯的评语是:“因其戏谑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中被遗忘的一面。”格拉斯是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奠基人、曾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的好朋友,并与挪威和瑞典的反纳粹势力有紧密的联系,多年来一直是和平爱好者。   
  格拉斯8月12日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自己15岁的时候曾想进入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潜艇部队,但因为年龄小而遭到拒绝;第二年他成为纳粹党卫军冲锋队的一员,作为预备役负责保卫希特勒的安全。一年后他负伤住进了野战医院,之后的一年又成为美军战俘营中的一名战俘。1946年,当他从美军的战俘营获释时,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了。而自己当时之所以想参军完全是为了逃离那个让他倍受压抑的家,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想法真是很 “疯狂”。

  现在,这位作者把自己的党卫军经历写成了回忆录《剥洋葱》。他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都写进了新书:“我想再次弄清楚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我这么多年的沉默也是为了有一天能将它写下来,我必须坦诚。”不过,格拉斯的坦诚并没有赢来喝彩,77岁的德国作家沃尔特.肯波夫斯基认为他的坦诚来得“有点晚”。格拉斯的传记作者迈克尔.于尔格斯则对此表示失望,遗憾“道德权威的结束”。

  
德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沃尔克·施隆多夫在完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将《铁皮鼓》搬上银幕,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囊括了1979年的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的奥斯卡电影节最佳非英语片奖,并入选标准收藏。影片以低角度的运镜向观众讲述了那段浑浑噩噩的岁月和形形色色的人们,将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众生相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小演员大卫·本奈特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施隆多夫对《铁皮鼓》的改变非常具有前瞻性,《铁皮鼓》后半部分远远没有前半部分写得好,尤其是莫名其妙地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和奥斯卡·马策拉特完全无关的一群党卫军小混混的故事,作者在这部分写得过于自我,或者是一种极力想缅怀过去的一种暗示,(非删减版本的《天堂电影院》中游离主题的内容也很多,不过那可都是导演生活的真实写照,我想君特也是过于想表达自己了吧。)也许真是想提前给《剥洋葱》做个广告吧。相比之下,电影《铁皮鼓》的主题表达要比小说更集中,更明确。也许正应了肖复兴的那句话:“写自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很容易美化或者幻化。”所以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对原著的改编就显得非常理性,故事的叙述更加客观,戏剧冲突也更显精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