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Cloud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论SNS不适应中国发展趋势

  SNS中文wiki上的定义为:社交网络服务(',简称SNS')的重点在于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网友,建立并巩固网路上的社交网络。
  SNS鼻祖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作为牙医和心理医生的儿子,扎克伯格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0 岁时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成为电脑神童。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之后,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IT 企业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是扎克伯格拒绝了年薪95 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在哈佛,主修心理学的他仍然痴迷电脑。2004年他创办FaceBook,成为互联网英雄的又一个神话。Facebook现在已经被估值为150亿美元。
  上一段最后一句话,很简单地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sns以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很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的sns不赚钱。不是因为马克扎克伯格是计算机天才,而你们不是——当然这点也无可厚非,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因为马克扎克伯格创造的不是facebook,而是创新了sns这种社区形式。
  广告:这也是为什么,胡歌的《一个馒头的血案》可以大火,而以后的恶搞作品都反应平平。是因为大家认同的是恶搞这种形式的创新。在以后的作品中,“恶搞”已经从形式转化为主题,不再是新鲜元素。而观众的期待值,是希望胡歌在新作品中使用一种与“恶搞”方式平行,甚至是更高的创作方式,来表达思想。可是胡歌没有做到,所以他的新作品不会有用户认为的“价值”。这段是一个简单的用户需求心理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中国那么多sns,为什么没有一个成为第二个150亿美元的神话。
  首先,我们先理性分析,Facebook到底赢在什么的地方?不是拉广告,不是盈利,而是分析它给用户带来的是什么。
  (1)Facebook起源于学生交流。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互相在现实中熟识,多了一种简单而直观的交流方式。
  (2)主题就是你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所以,facebook大改之后,留言板仍然占据主导位置——而且将其他组件放到了单独的一个页面。(虽然list上写满了你每一个活动,但是留言超级醒目)目的很简单,在现实中寻人。我堂姐在香港读书,我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会在facebook上给她留言,她不出48小时就会回复,比email还快。因为facebook的乐趣就注定了比email有粘性。
  (3)国际化,整体性。Facebook最大的好处就是国际化,你方便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我有很多外国朋友就是在Facebook上(因为只有一个Facebook),但是我一般不加他们,他们会因为tibet问题烦死我。这样的好处就是,你注册一个服务,就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朋友进行联系。
  其次,中国的sns输在什么地方。
  (1)中国人上网习惯和心态问题。网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并没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离Google的“网络就是生活”论更是遥远)。最早在中国流行的是BBS、论坛。最有效讨论都在论坛里产生。论坛的功能也在与日俱增,所以论坛用户认为没有必要迁移到sns。
  加入sns的人,一般都是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好奇的人。sns除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别无他用。而“我和我的朋友”这个团体,和“使用sns的人”并无交集。所以我在sns上联系到的都是陌生人。话题也会变得小心,信息传递功能完全成为鸡肋——娱乐,而不是交流必需品。所以,sns给人的感觉是可用可以不用,可以用海内也可以用开心。
  (2)国内sns的主页除了效仿Facebook,就是在主页上奉行高大全原则:详细的个人简介,丰富的好友列表,数不胜数的组件,留言板的字小得可怜,连我这不用戴眼镜的看着都难受。出现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况,真是很让人遗憾。
  (3)没有国际化和整体化就没有效率。我有几个朋友是党员,他们只玩党内;我有几个朋友是学生,他们只玩校内;还有几个偷窥狂,只玩海内;而我是开心网用户。我无法联系到他们,但是我不可能把校内、海内、开心网都注册完,然后每天挨个上去看一眼。我会觉得我这种方法很白痴。电脑和网络应该让生活变得很方便而不是很累,而我现在感觉很累。
  所有网站互通,都把api拿出来,你们愿意吗?
  做一个全国性的网站,把所有用户都抢过来?现在看来,你们都想简单了。
  我有好主意,哪个大款还认为sns能盈利,欢迎email联系。

No comments: